一、团队情况简介
团队依托公司“国家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科研平台,围绕药物活性、药物合成、药物代谢及药物分析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拥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5名。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他各级项目30余项,获批国家专利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二、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张世忠,50岁,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bat365体育副经理,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健委基金等多项科学研究项目。致力于从鄂西特色中草药资源中筛选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和抗心肌功能衰退的药物成分进行研究与开发,在心脏缺血损伤保护以及心功能衰退机制及预防方面,重点研究了心肌细胞重要细胞器线粒体在心肌保护、损伤与衰老中的作用,对线粒体内膜重要离子通道在心肌缺血损伤和心功能衰退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确定了多个位于线粒体并在心肌保护和抗心肌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靶点;在肥大细胞及TRPV通道参与心肌重构及其机制研究中获得系列重要发现。发表心血管研究论文60余篇。
赵云,57岁,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为超声微泡、纳米微粒药物递送及靶向控释。主持各级科研与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中国高教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影像学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医学影像学国家品牌专业负责人。曾任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医学院副经理、经理、党委书记、医学部常务副部长。
张宏岐,37岁,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1)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及质量标准制定;(2)具有保肝活性的药用真菌及药用植物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近五年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作为主要参与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3项。
邓改改,33岁,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及代谢研究,主要从事中药材质量、中药活性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天然产物活性成分药效及体内代谢途径的相关研究。
柳蔚,47岁,硕士,副教授。
郭坚,40岁,博士,副教授。
王英,44岁,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药物合成研究,方向为杂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方法学研究,药物合成工艺及杂质研究。先后主持厅局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并完成校企合作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布论文20余篇。
三、团队研究方向简介
1、药物活性研究:该方向由张世忠教授牵头。研究内容包括心肌缺血再灌、心肌重构、心衰、肝炎、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及药物防治研究。拥有中药药物成分提取分离实验技术平台,抗肿瘤药物筛选实验技术平台,抗炎及镇痛药物筛选技术平台,心血管功能药物筛选平台等。近年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2、药物合成研究:该方向由王英博士牵头。根据国内外医药市场的情况,针对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药物进行合成路线和工艺研究,探索相关的杂质合成及控制方法。根据新药推理性设计的策略,对畅销药物的结构进行跟踪性的结构修饰和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近年来,与药企合作,进行了抗艾滋病原料药、治疗少儿多动症药物原料药等的工艺研发,达到新药申报标准。
3、药物代谢研究:该方向由柳蔚副教授牵头。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化转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近年来,与药企合作完成新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项目2项,为新药申报奠定基础。
4、药物分析研究:该方向由郭坚副教授牵头。根据质量控制要求对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进行研究,并建立质量标准;根据USP、EP、JP或ChP等药典已有方法或机构内部质控标准,进行方法验证辅料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按照已有质量标准对原料药、辅料和制剂进行检测;原料药及制剂中杂质谱定性定量分析;药物包材相容性研究。
团队负责人:张世忠教授(医学院)
联系电话:0717-6397368,Email: 1020825212@qq.com